今天是

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 > 魅力交城 > 歷史文化

冶鐵文化

 時間:2021-07-01       大    中    小      來源: 縣委宣傳部

  冶鐵文化在交城延續(xù)時間最長。遠在戰(zhàn)國時期,境內(nèi)即鑄造鐵器,及漢,又建鐵官于此。最遲在唐、五代,境內(nèi)已置鐵監(jiān)。北宋是交城冶鐵史上鼎盛時期,宋太平興國四年(979),宋太宗趙光義三下河?xùn)|,逼迫北漢主劉繼元降宋后,即以交城置大通鐵冶監(jiān),為全國四大鐵監(jiān)之一。太平興國六年(981),沁州綿上縣隸于大通監(jiān),于是交城大通監(jiān)飛跨晉陽川,在太行山建起東冶,境域東西寬達400余里,占到山西總寬的61%;屬地達5616平方公里,占到現(xiàn)今山西總面積的3.75%。而且兼領(lǐng)山西中部12冶24務(wù),北及五臺。故而留下了“交城的縣長管得寬”的千年佳話。當(dāng)時交城是北宋王朝的冶鐵中心之一,年產(chǎn)生鐵近200萬斤。因其品質(zhì)全國最好,故稱其為12地支之首“子鐵”。元代改為大通鐵冶,明代又改為交城冶,前后冶煉時間長達1800多年。

  據(jù)查,宋元冶鐵遺址現(xiàn)存的主要有7處:西冶村遺址:位于村西鐵爐地、村后大爐溝。遺址內(nèi)鐵渣堆積層最厚處達3米多。明代冶司府舊址一片廢墟,僅剩高1.7米青石雕獅一尊。附近建有一安置歷代刻石之碑亭,已毀于兵火;陳臺溝遺址:位于陳臺溝東口,舊名砧臺,系冶煉與鍛造之地。遺址大堆殘渣,建西冶鐵廠時處理殆盡;水峪貫遺址:位于水峪貫村南。遺址出露面積約400平方米、鐵渣堆積層約2米,間有刀劍農(nóng)器殘片;東、西孟家山遺址:位于鐵爐梁。梁畔殘片堆積多處,逐年被河水沖刷,今僅遺殘跡;席麻遺址:位于席麻村南小爐溝;野則咀遺址:位于野則咀村西溝側(cè),今遺址尚有殘鐵可尋;寨立遺址:位于寨立村路側(cè),遺存殘爐為豎爐,高1.3米,內(nèi)徑1米,呈瓶狀底大口小。已毀無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