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1-06-25
大
中
小
來源: 縣文化局
中秋節(jié)焚“云香” 祭月習俗,是流行在山西省晉中、呂梁區(qū)域以交城縣為中心,輻射周鄰太原、文水、清徐、祁縣、平遙數市縣的一項民族節(jié)慶習俗。所以名之為“云香”,是因其圖形多使用“云雷紋”的緣故。交城縣既是“云香”的集中消費地,又是“云香”的唯一產地。中秋節(jié)使用特殊造型的“云香”來祭月,在全國是孤例。
據1994版《交城縣志》(卷九?第九章?日用制品)記載:“明清至民國年間,本縣居民家家戶戶逢年過節(jié)、婚嫁喪葬、賀子彌月、高堂慶壽,都要焚香祭祖。大營村百余戶人家利用本縣中西川、西冶川所產的松柏櫟楊木生產板香、大香、空香、盤香、萬壽香、云兒香等,年產量800—1500萬把(件),銷于華北各省及東北等地”。交城縣 “云香”、“線香”生產由來已久,與具備原材料的資源環(huán)境有很大關系。中國佛教協會《中國佛教?二?道綽》說:“到隋唐之際,相傳當時晉陽、交城、文水數縣七歲以上男女人人念佛,蔚然成風”。這也是交城縣區(qū)域所以制作并較多消費各種線香、云香的遠因。焚香、禮佛、參禪,融匯了中國傳統用香的特性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焚香文化。
中秋節(jié)燒“云香”祭月,相傳是明代產生的習俗。交城縣大營村一帶農田,在明代時為“寧化王”的封地。明朝第一代寧化王朱濟煥,是朱元璋第三子朱棡的第五子(庶出),永樂八年(1410年)受封“寧化王”,子孫繁衍很多,這頂“王”帽子共傳十幾代。交城大陵屯占有土地155.6頃。每年收租管理,“寧化王” 委派一家張姓人來負責。崇禎年間,寧化王的生日正好在中秋節(jié)這一天。當地有個傳說:每年八月十五時,張姓莊頭和眾佃戶都要向寧化王獻禮慶壽。張莊頭別出心裁,利用大營當地生產線香的條件,制作了一份形如“壽”字的“云香”送上,受到寧化王的賞識。后來寧化王與張家結為兒女親家,召張家兒子為“郡馬”。中秋節(jié)點云香的習俗也就逐漸在民間傳播開來。
“中秋云香”數百年盛行不衰,造型新穎、燃時長久、焚法不同是對傳統線香的發(fā)展,從而體現晉中區(qū)域濃郁宗教文化的歷史烙印。云香粗細如筷子,而在長度上卻很長,并且彎曲盤旋,制作成多種花紋圖形,新穎別致,情趣盎然,如傳統“福”、“祿”、“壽”、“囍”字等多種吉祥圖案,點燃一端后可連續(xù)燃燒24小時以上。交城縣“中秋云香”制作技藝,是民間手工技藝的一朵奇葩。2013年,被評為“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”。